恪守做人做事为官之道
为官之本,在于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为官之德,在于清廉;为官之义,在于明法。自古以来,为官要领或为官之道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战国时的荀况说,执政者手中握有很大的权力,但仅凭权力并不能使天下自行安定,“安之者必将有道也”。
做人要正
古语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修身而后求能,都是把修身做人摆在了第一位。东汉时期的清官杨震(弘农郡人),出身名门、通晓经传、博览群书,先后有许多地方州郡长官征召他入仕,他都置之不理,不为高官厚禄所动,一心一意自费设塾授徒,长达三十年。后来,他在离家不远的即今灵宝市豫灵镇董社塬办学讲学十多年,其弟子超过3000人,英贤甚多,不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当时就有人称他为“关西孔子”。杨震教书育人以清白正直为要,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师德情操被后人广为传颂。俗话说,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做官就要先做人。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要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党性修养和领导水平,坚持把学与思、知与行很好地统一起来,自觉地把科学理论融入到实际工作中。二要把改造世界观作为终生任务。领导干部加强自身世界观改造,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三要加强道德修养。领导干部要做到慎独慎微,时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反躬自省。
心态要摆正。“人”字的结构只有一撇一捺,但是真正写好却非易事。做人正心以为本,领导干部要保持正确的心态。一要有荣辱心。一个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领导干部,首先必须知荣辱、明是非。二要有知足心。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对领导干部尤为重要。这里所说的知足常乐并不是不思进取、放弃追求,而是强调一种对待荣辱得失超脱淡定的心态,强调的是在履行岗位职责上要追求卓越,在一己之利上要超脱一些。三要有感恩心。学会感恩,既是做人之道,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
做人要公正。曹端,渑池县仰韶乡曹滹沱村人,两三岁时就与其他儿童有所不同,他坐必直身,立必拱手,不随便与他人戏谑,吃饭时知道孝让,祭扫时知道恭敬,俨然有一种成人的风度,连他的父母都很惊讶,给他取名叫端。明永乐二十二年(1422年),曹端任蒲州儒学学正(州里主管教育的官员)。他在霍州时的高才弟子郭晟擢升西安府同知(第一副知府),路过蒲州时,特来拜见恩师,并请教为政之道,曹端答曰:“其公廉乎!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意思是,大概无外乎公和廉吧!古人就说过,属下不惧怕我严肃厉害、严格管理,可是会敬佩我廉洁自律、清白做人;百姓不一定服气我有多大本领,但会佩服我公正无私,品德高尚。公正无私,品德高尚,百姓就不至于心存轻蔑或抵触;廉洁自律、清白做人,属下就没有胆量犯上或蒙骗。郭晟对这段话感到非常敬佩。与曹端同时代的山东巡抚年富,听闻曹端的德行,深受感染,在曹端的廉政箴言后面加上了“公生明,廉生威”六字,挥就横六竖六三十六字旷世箴言。“公”和“廉”,是曹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做人的准则和方向。公就是公道,要忍所私而行大义,去除心底一切私心杂念,秉公办事;廉就是正派,做到身正、心正、行正,不愧于己,不负于心。作为领导干部,更应当以肝胆相照的精神、公道正派的作风待人。
做事要勤
如何做事?古代先贤多有论述。孔子倡导“事思敬”,即做事要敬业、要严肃、要认真。荀子呼吁做事要“心不使焉”,以至做到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庄子提倡做事要“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虽然方式各有千秋,但对于我们公职人员来说,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心尽力完成人民赋予的使命,不辜负群众对自己的期望。
做事要勤,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召公是西周周武王时期的开国功臣,现在三门峡的“甘棠苑”就是用来纪念和歌颂召公的。召公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所辖区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民风淳朴。召公经常不辞辛苦,下乡巡视察看,在田间地头处理民间事务,了解百姓疾苦,奖励农桑,山山岭岭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村村寨寨也常见他的身影。他为官期间,凡遇民间诉讼,都仔细察明,秉公决断。那时因气候所致,旱涝灾害多。召公就在甘棠树下和国人一起寻找救灾大计,共谋抗旱方略,他还召集青壮年劳力奋力自救,寻找水源,并且亲自与老百姓们一起早出晚归,同甘共苦。一天来到崤山一带,太阳落山,为了不打扰百姓,他就在甘棠树下,搭一草棚住下。地方官吏要让百姓腾出房屋供他歇息,召公马上制止,说道:“不劳一身,而劳百姓,非吾先君文王之志。”这样,召公就在山野的甘棠树下休息,摘棠梨果子解渴充饥,并告诫地方官吏,这甘棠树真好,浓荫郁郁葱葱,果实甜酸可口,百姓劳作累了,可以歇息解渴,要让百姓好好保护它,不要乱砍滥伐、把它作柴薪。百姓闻听,盛赞召公体恤民情,在陕州建召公祠、栽甘棠树,使召公载誉天下,留传百代。
做事要勤,还要做到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甘棠苑,不仅留下召公“树古棠荫在,耕余让畔空”的名句,更让我们从中悟出“国之将兴,勤政爱民”的道理。古语曰:政者,正也。己身不正,焉能正人。召公既能正己身又能正人,问政阡陌,爱民如子,劳己不劳民、为公不为私的精神,为后世清风之源,天下廉吏之祖。陕州人士姚崇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曾任一国之相,辅佐大唐三朝皇帝,立有盖世之功,却清廉得盖不起自己的府第,常年租房子住在长安城一座偏僻的寺院内。这话让现代人听了决然不信,然而史籍上却写得明明白白:“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协助姚崇治国的宰相叫卢怀慎,职务相当于现今的副总理兼财政部长,他深受姚崇的感染,也没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在城里做官,把老婆孩子留在农村,他的工资除寄回老家养活老小外,自己回到单身宿舍只能吃清水煮萝卜。卢怀慎逝世后百官前去凭吊,儿子倾尽“遗产”却管不起大家一顿饭,只能煮一锅粥支应来客。
为官要廉
古人云:公生明,廉生威。
爱廉就要心系群众。古往今来,大凡有抱负、有作为的官员,都以廉为美,心系群众。召公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到基层去,深入各地去办公。有一次,召公到他的分地召地去办公。当时天气炎热,召公就不在屋里待着,而是如前所述每天在树下办公。召公在当地待了不少天,处理民间事务;他办事非常认真公正,给老百姓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具体难题。他走了之后,老百姓十分怀念他,说:这样的好官太少了。不仅到我们百姓中来,而且就在树下办公,办公结束,不吃我们老百姓的东西,也不喝我们老百姓的水。如果天下的官员都像他这样的话,不就太好了吗?
诗人臧克家在诗中这样写道:“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我在想,要让人民把你抬举得很高很高的前提是,你首先要把人民抬举得很高,很高。
倡廉就要坚持原则。杨震在年过五旬时才入朝为官,升至太尉,掌管朝廷军事大权。有一次,杨震从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途经昌邑(今山东巨野县东南)。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在任荆州刺史时提拔的官员,听说杨震路过此地,为报答杨震的恩情,特备金十斤,于白天谒见后,又借更深夜静无人之机,将其送给杨震。杨震不但不收,还批评说:“我和你是故交,关系比较密切,我很了解你的为人,而你却不了解我的为人,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现在夜深无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无人知道呢?”王密受到谴责后,十分惭愧,只好作罢。杨震“暮夜却金”一事在古今中外影响很大,后人因此称他为“四知先生”。
守廉就要严于律己。从古至今,我们中华民族强调做官先做人,从政德为先。《论语》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讲的就是德乃为官之要。杨震家教甚严,生活十分简朴。他在任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太守期间,从不吃请受贿,也不因私事求人、请人、托人、送礼。他要求子孙们与平民百姓一样生活,并规定只吃粗茶淡饭,外出只准步行。一些亲朋好友都劝他置些家业,为子孙后代的将来着想,杨震不但不听,反说:“让后世称他们为廉洁正直官员的子孙,以此留给他们,不也是份很丰厚的家产吗?”“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增益其过。”从这件事我们不难看出,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实际上就是修炼严于律己的内在品质,这不仅关系个人荣辱,更关系党和政府形象,关系民心向背,关系事业的成败。修身律己无论是对做人操守,还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品格来说,都是最基本、最基础的规范。(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