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底线思维 在防范化解风险上敢于担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典范,既是世界观、历史观,也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底线思维就是其中解决“桥或船”问题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之一。

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背景下,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显得尤为重要。

 要闻1文章图.jpg

5月11日至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西考察。这是5月11日下午,习近平在大同市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底线思维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

“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告诫全党要树立底线思维,强调“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同时还专门划出重点,多次强调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告诫全党时刻牢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冷静客观是真正的自信,对最坏的情景一旦心中有数,就能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天塌不下来。这些重要论述和要求,彰显大国领袖的智慧与担当,背后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文化品格和现实需要。

底线思维蕴含着前瞻意识、忧患意识,在基因上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书记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中提到的“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于安思危,于治忧乱”等,都体现了中华文化惯有的居安思危思想。这份内生于中华民族与危难作艰苦抗争之中的忧患之心,为中国共产党人所传承并创造性发展,底线思维是其集中表现。

底线思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量变与质变的原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与问题导向、稳中求进等思想和工作方法紧密相关,是对我们党优良传统的继承发展。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上,一口气列举了我们可能遭遇的“十七条困难”,并一一提出应对之策。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通过革命、建设、改革的风雨洗礼,中国共产党已然将直面问题的忧患意识内化为鲜明的执政品格。

底线思维是认识把握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值得一提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列举了16个具体风险,特别提到“像非典那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严密防范”。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底线思维,重视防范重大风险,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们党运筹帷幄、步步为营,宁可把问题和风险想得更严重一些,从“坏处”准备,把措施和办法制定得更全面一些,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才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总书记再次强调坚持底线思维,其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清晰可见。

 

必须坚守住哪些底线——

“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

底线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线、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一旦突破底线,就可能产生无法承受的后果,事物的性质可能随之发生根本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各种风险我们都要防控,但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这一重要论述,彰显底线思维的根本含义,体现了全面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共产党人的忧患不在于“私”而在于“公”,正如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底线思维的出发点,说到底就是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历史使命的担当。而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守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这条底线。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告诫说,在道路方向问题上,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仅如此,围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各重要领域实际,分别作出了深刻阐释。

在政治建设方面,强调要高度重视并及时阻断不同领域风险的转化通道,避免各领域风险产生交叉感染,防止非公共性风险扩大为公共性风险、非政治性风险蔓延为政治风险;在经济建设方面,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在依法治国方面,要求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强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在外交战略方面,强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在干部教育管理方面,要求明底线、知敬畏,主动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真正敬法畏纪、遵规守矩……

方方面面的底线,为党和国家核心利益、人民的根本福祉、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方向牢牢托底,有力确保了我们党和国家不走老路、不走邪路,始终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奋勇前进。

 

如何坚持底线思维——

“敢于担当、敢于斗争,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坚持底线思维,首先要“守住低”,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忧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警示全党,“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要求做到“不能安于现状、盲目乐观;不能囿于眼前、轻视长远;不能掩盖矛盾、回避问题”,把忧患意识具象为一个个“不能”,指向十分明确。

树立风险意识是自觉,而察觉风险是能力。其中,更为关键的就是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提高洞察力,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做到未雨绸缪。只有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意外情况的预案做得周密一些,充分估计最坏的可能性,才能遇事不慌、临危不乱,确保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实现发展目标,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坚持底线思维,更关键是要敢于担当,主动出击,化危为机。坚持底线不是守摊子、看地盘,消极懈怠、无所作为的被动性思维;而是立足底线、追求高线的积极防御思维,体现了既要“稳”,也要“进”的思想。正如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年代曾经指出的,“消极防御实际上是假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需要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要敢于担当、敢于斗争,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把守底线体现于斗争之中,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斗争哲学的丰富发展。

面对问题,是绕道而走,还是迎难而上;是守着底线碌碌无为、保底心态,还是敢于斗争、化危为机,无不考验着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只有加强斗争历练,到重大斗争中去永葆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提高风险化解能力,才能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应对每一场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